2016-12-28
IPO或迎来黄金机遇期 互联网企业上A股要注意啥 时间即将进入2017年,站在年末回顾,中国经济社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这一宏观基本面下,在这一大背景中,不管是经济和企业还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其核心议题仍然是改革。
资本市场上,这几年最牵动人心的改革莫过于IPO注册制的提出和暂停。近几日,一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授权决定”的帖子再次流传开来,这事实上是一篇去年此时发布的“旧闻”,尽管真相迅速被揭开也叫人感慨不已。单是这“旧闻新发”的动作也足以引人深思,可见人们对资本市场闸门打开的关注之切。
未来三五年IPO规模或翻倍
去年的“股灾”对资本市场和改革进程的影响自不言而喻,今年的“债灾”同样也让人印象深刻。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倒退,相反,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成熟化进程中的合理表现。
今年,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上发生的疾风骤雨式的大涨大跌,从流动性的角度上可以一以贯之地解释。过去几十年中,M2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居民积累了数百万亿的财富,其中绝大部配置在房地产市场,其次依序是存款、理财和股票。这是形成今天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中央一直强调要防风险,防范的就是流动性风险,即房地产市场和与之相连的银行的风险。债券市场的深度调整正是这种防范流动性风险的一个后果。
监管层的这种意图已经很明确。照此逻辑,接下来股权市场就面临着发展的机遇。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所兼发行部的一位人士表示,未来3-5年,IPO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黄金机遇窗口,过去五年,主要是股东减持和再融资,每年分别有5000亿资金体量,IPO市场大概1000亿,未来会对再融资兼并重组,特别是借壳收购、高溢价收购严格管理,更多的资金将配置到IPO市场,“未来三五年,IPO市场的规模可能会翻一倍,新上市企业达到3000家。”
事实上,近来保险业的发展就是防范流动性风险之下这种“市场变迁”的一个体现。以作为货币基金代表的余额宝为例,收益率从高峰期的7%下降到如今的不足3%,而保险作为负债机构,收益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高,不得不提高风险偏好,保险资金配置股权资产的比例已经从8%上升到了14%。
股灾影响之下,IPO注册制的讨论暂停,但是这个方向的改革并未停止。近期IPO提速明显,据统计,今年以来,沪深两大交易所IPO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30家,为2010年以来最大规模,融资额1400亿元。
上述上交所发行部人士表示,今年IPO改革在两个方面做得很成功,其一是取消了IPO预缴款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银行短期利率的影响;其二是在低价发行,将利润让渡给二级市场投资者,“中国资本市场最核心的问题是定价不合理,价格大起大落,因此只有通过一级市场强制性制度安排进行调整。”
据透露,今年二级市场散户从IPO中获得的盈利约为1600亿元,相当于收益率5%左右。过去一个明显的现象是,IPO一旦放量市场就会大跌,导致投资者认为IPO抽血,未来投资者可能会更加欢迎IPO.
互联网企业IPO审核关注啥
处于痛苦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要想告别传统的经济投资驱动模式,分析人士认为,必须依赖于“两大翅膀”,即互联网+和资本+。在互联网企业遍地开花和中国资本市场闸门越来越开的背景下,可以想象,未来将有不少互联网企业登陆中国资本市场。据悉,仅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目前就有超40家服务商正在筹备上市相关事宜。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希望能早日上市,而A股无疑是他们的首选,这不仅因为本土上市的绝对优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A股市场相较于纳斯达克等海外市场仍有明显的估值优势。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中国的市盈率在90倍以上,美国市场则仅为20倍左右,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但A股IPO的高门槛和长而复杂的流程又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据记者了解,新三板扩容之后,很多希望IPO的互联网企业都“退而求其次”挂牌新三板,并且寄望于借此转板A股。不过这种希望目前看来似乎难以落地。上交所发行部人士在回答企业关于转板询问时表示,从新三板直接转板A股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因为前者并不是一个公开发行的市场,这一点又是后者的基本要求。新三板企业转板A股仍是通过退市重新IPO的途径。与其他企业相比,在审核条件上,上过新三板的企业目前也没有任何“特殊优惠”之处。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在IPO审核中,监管机构主要关注的问题为关联交易的清理、同业竞争的清理、以及上市前重组合并问题。包括电商以及信息科技在内的互联网企业,经营上存在一些共同点,在上市审核中,监管层对这类企业也会有一些特别关注的地方。
一位机构高管表示,根据其之前完成的众多互联网企业A股IPO项目经验归纳,现有监管体系下,对互联网企业审核的关注点主要有,法律上,各种经营证照是否齐全,或者存在瑕疵,互联网企业人员流动率高,董监高或者其他核心人员的流动是否带来竞业禁止协议或者核心技术上是否带来纠纷,拆除VIE红筹架构的过程中,拆除、外汇登记和税务缴纳是否存在瑕疵。
另外,在财务方面,互联网运营模式不同于传统企业,监管机构主要关注不同业务运营模式下的收入和成本确认原则。公司的数据库系统是否可靠以及支持收入确认,收入的真实性;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与规模是否一致、带宽服务器成本或者渠道手续费率与合同约定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研发费用资本化,其依据是否充分,全部费用化是否影响发行条件。
业务方面,监管层重点关注的是,不同运营模式下的权力义务划分;互联网产品的研发周期、盈利的可持续性;与其他公司相比盈利差异化的原因及真实性、合理性;募投项目的发展前景以及项目所在领域是否存在监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