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评论:脱掉创业板的“马甲”
一周评论:脱掉创业板的“马甲”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与“创新型偶像主旋律片”《建国大业》,前脚碰后脚露头,只是为了讨个“建国创业”的好口彩吗?
这是个不会有权威答案的问题。不过,对“创新创业的‘发动机’”问世,业内人士很轻易地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从多个重要指标衡量,首批10家创业板企业与中小板甚至主板的企业,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就像披着羊皮的狼或是顶着羊头的狗肉。至于“十连发”对市场的影响,倒还在其次:即便市场很不识趣,以窝心的大跌迎接节日来临,账似乎也算不到创业板头上。
其中或许有些误解。2000年,深交所停止新股发行,为的是开出一个与上海证交所独立的创业板,后来当然没有开出来。2004年折中地推出中小板,当时的一种方案是今后适时将中小板改造成创业板,但后来也没有成真。这才有了现在的中小板与创业板定位之争。
问题不可避免地引向创业板的终极定位。
众所周知,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建设时承载的使命,“融资功能和重新配置资源”,与欧美资本市场是有些区别的。到今天区别依旧。既然这样,凭什么认为创业板一定要和别人的纳斯达克一样?就像《建国大业》,看起来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一样有明星,一样最后要从观众口袋里掏钱,但它承担的使命,谁敢说和好莱坞大片是一样的?
当然,大家心知肚明,说到底,中国创业板是盯着美国的纳斯达克,作为金融市场一个引进的创新之举设立的。而到目前为止,全球效仿纳斯达克的各种“X斯达克”,多半成绩平平甚至夭折。这固然给中国“纳斯达克”前途蒙上了阴影,但也算“利空出尽的利好”:只要活下去,就算成绩再平平,我们也不会是最糟的。
可是,不是在尾巴上加一个“A”再加一个“Q”就可具有“纳斯达克”基因的。据说,1894年慈禧六十寿诞时,中国就引进了火车,但最终慈禧看到的却是“马拉火车”——不仅有创新,还在西方火车的基础上有“再创新”。这样的创新,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要看到,早在设立纳斯达克之前,美国社会就有民间企业参与创新的雄厚基础和传统(比如爱迪生)。更深层次则是美国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尊重、保护。我们的市场环境则具有相反的传统。通过对资源的掌控,国家权力的影子实质上在一切经济活动背后都或明或暗地强势存在。一定要让创业板与中小板、主板区分,无异于非得将机关部门领导与事业单位领导,或事业单位领导与国企老总分割清楚。实在很难。
在创新更近于“国家行为”主导的前提下,压制中国中小企业创新的问题不在资本市场,解放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可能指望目前的资本市场。纳斯达克或创业板,可以锦上添花,却不能扭转乾坤。
既然成事不足,却可能败事有余,“安全”就成了重中之重。浸淫多年的主板尚且经常拿捏不稳,不熟悉的套路无疑会让风险系数大增。在创业板的瓶子里装主板的酒,是最稳妥的办法。
因此,创业板的推出,其意义恐怕形式大于内容。从主板到中小板到创业板,无缝连接,我们的证券市场更齐备、更完整了——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当然,形式也重要,有了这个形式,就有机会填充真正的创新货色。但那是以后的事情,眼前来看,还早。为“发动机”能提供几许创新动能操心,还不如祈祷创业板“无病无灾到公卿”,大家都少些烦恼。
眼前的问题其实在这里: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日前刚表示,成功的创业板市场特征之一就是“市场交易比较活跃”,就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只是换个‘马甲’,谁会去炒创业板?”既想要人来炒,又怕人来炒,作为全能监管且深度介入的资本市场“创新”的产物,创业板面临的,却还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命题。
(钱龙天地编辑整理)